17年专注锂电池定制

医疗器械用25.2V锂离子蓄电池充电和放电方法

来源:邦立威    2020-03-04    点击量:147

 

2月11日,教育部、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印发《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(2020—2024年)》,目标为经过5年左右努力,增设若干储能技术本科专业、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,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学科体系日趋完备,本硕博人才培养结构规模和空间布局科学合理,推动建设若干储能技术学院(研究院),建设一批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,推动储能技术关键环节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形成一批重点技术规范和标准,有效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互联网发展。

医疗器械用25.2V锂离子蓄电池充电和放电方法
邦力威锂电池组成有电芯,控制板,充电控制
 

(二)深化多学科人才交叉培养,推动建设储能技术学院(研究院)


1.创新储能技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组织机制。加强资源整合、扶优扶强、精准支持,建立国家、地方、高校、企业四位一体的协同支持机制,支持有关高校依托现有的储能相关国家级科研平台,推动建设储能技术学院(研究院)。加强政策、编制、经费和物理空间的保障力度,积极支持储能技术学院(研究院)创新组织机制,完善内部治理机构,提高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,激发创新活力。


2.加强高端储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。深入推进储能技术学院(研究院)评价考核制度改革,加快建设跨学科、综合交叉的高水平创新团队,汇聚学术声望高、专业理论水平扎实、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精英师资队伍,大力培育储能领域的战略科技人才、科技领军人才。支持储能技术学院(研究院)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,大力培养引进优秀青年骨干人才。加强对从事基础性研究、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。


(三)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,加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


1.面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,建设储能技术创新研究平台,加快储能技术的机理和材料创新研究。以攻克储能领域储热/储冷、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中存在的低容量、低集成度,以及分布式储能等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,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储能技术创新研究平台。重点推进压缩空气储能、化学储能、各类新型电池、燃料电池、相变储能、储氢、相变材料等基础理论研究,强化储能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,为开发高效率、低成本、安全可靠的大规模储能系统提供理论支撑。


2.面向产业应用发展,建设储能技术应用研究平台,推动储能系统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应用。聚焦制约和影响储能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,重点围绕新能源革命带来的能源转换、传输、利用和管理等环节中的挑战,汇聚校企合力,建设校企融合的储能技术应用研究平台。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储能技术与系统、大规模集成储能与应用、分布式储能技术及系统优化、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及管理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,形成新一代储能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。支持企业积极投入平台建设,探索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。


 


据农业部门统计,我国畜禽粪污年产生量约38亿吨,40%的畜禽粪污未得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,给环境带来严重影响,已经成为农村的突出环境问题。别涛表示,为更好地解决畜禽养殖环境问题,促进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,国家制定出台了基本完备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律法规,对规模化养殖的规划和选址建设、散养密集区域污染防治、畜禽禁养区的划定以及相关补偿问题等都进行了全面规定,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供了法律保障和依据。

邦力威锂电,17年专注锂电池定制